褐灰雀

Pyrrhula nipalensis   Hodgson
   

  8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华南亚种)
雄性成鸟:嘴基暗灰褐色;头顶和枕部灰褐色,具黑褐色次端斑,并具淡灰色镶边,呈鳞斑状;眼下后方有一白斑;上背、肩、内侧覆羽、头侧和颈侧大都灰褐色;下背黑色;尾上覆羽基部紫铜色,羽尖绒黑色,次端斑绿色;中央尾羽紫铜色,具绿色次端斑,并具黑色羽缘;其余尾羽黑色,羽缘绿色,羽端黑色;小覆羽暗褐;最内侧大覆羽灰色;外侧次级覆羽黑色,羽端灰褐;三级飞羽与中央尾羽相同,而最内侧一枚飞羽外翈呈红宝石色;其余尾羽黑色;次级飞羽表面绿而具黑边;喉、胸和两胁灰褐色;腹部中央灰白色,尾下覆羽白色;翼下覆羽和腋羽均白色。
雌性成鸟:大致与雄鸟相似,唯头上鳞状纹不显;最内侧飞羽斑纹红褐色,外翈稻草金色;腰淡色而微黑。
虹膜暗褐色,嘴鲜铅绿色,先端和边缘黑色;腿和脚暗灰红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3 181 11.5 88 75 16.5
♀(1) 23 179 11 86 73 15.5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通体主为淡灰褐色;翼与尾为有光泽的深蓝色;大覆羽有一淡皮黄色斑;三级飞羽具有橙色边缘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23 181 11.5 88 75 16.5
♀(1) 23 179 11 86 73 15.5
;

生物学

生态 褐灰雀为高山鸟类,见于海拔3000m以上的山区,在云南玉龙山分布于3700—4000m高处,仅冬季迁至低山。此鸟一般喜结群生活。据拉图史(La Touche,1925—1930),于福建4月间见成群在高树上觅食。又称此鸟5—6月,9—10月间仍成群。在云南,6月22日却见有单独活动者,贡山常10余只结群,偶见单个活动者。
生活于阔叶林和灌丛中。性驯顺。不太畏人。叫声是一种柔润的“per-lee”的旋律,像红头灰雀(Pyrrhula erythrocephala)的叫声,但比它更柔和;还有一种柔和的哨音鸣叫,这往往是在飞翔时发出。歌声是一种柔润的“her-dee-a-duuee”音节的重复。
食物为各种植物种子、浆果、叶芽和花蕾等,间或有昆虫。
繁殖期较晚,但卡德韦尔(Caldwell,1931),报道,华南亚种繁殖期在4—5月。巢筑于常绿树上或灌丛的灌木低枝上。巢呈小杯形,由于草杂以细枝、须根和苔藓构成,外饰以新鲜苔藓。在福建和广东,巢由苇茎、树皮、细根、细草和纤维编成,内垫兽毛和其他软物质。
每窝产卵3—5枚,呈淡绿色,具茶褐色点斑,集中于钝端。卵大小约为21mm×15mm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褐灰雀为高山鸟类,见于海拔3000m以上的山区,在云南玉龙山分布于3700—4000m高处,仅冬季迁至低山。此鸟一般喜结群生活。据拉图史(La Touche,1925—1930),于福建4月间见成群在高树上觅食。又称此鸟5—6月,9—10月间仍成群。在云南,6月22日却见有单独活动者,贡山常10余只结群,偶见单个活动者。
生活于阔叶林和灌丛中。性驯顺。不太畏人。叫声是一种柔润的“per-lee”的旋律,像红头灰雀(Pyrrhula erythrocephala)的叫声,但比它更柔和;还有一种柔和的哨音鸣叫,这往往是在飞翔时发出。歌声是一种柔润的“her-dee-a-duuee”音节的重复。
食物为各种植物种子、浆果、叶芽和花蕾等,间或有昆虫。

海拔范围

褐灰雀为高山鸟类,见于海拔3000m以上的山区,在云南玉龙山分布于3700—4000m高处,仅冬季迁至低山。

繁殖特征

繁殖期较晚,但卡德韦尔(Caldwell,1931),报道,华南亚种繁殖期在4—5月。巢筑于常绿树上或灌丛的灌木低枝上。巢呈小杯形,由于草杂以细枝、须根和苔藓构成,外饰以新鲜苔藓。在福建和广东,巢由苇茎、树皮、细根、细草和纤维编成,内垫兽毛和其他软物质。
每窝产卵3—5枚,呈淡绿色,具茶褐色点斑,集中于钝端。卵大小约为21mm×15mm。

检索表文本

现检索于下:
1.体色较淡,眼下白斑较大而显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P.n.nipalensis
体色较暗,眼下白斑较小,甚至缺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2.头顶和枕部灰褐,下背黑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南亚种 P.n.ricketti
头顶和枕部黑色,下背暗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台湾亚种 P.n.uchidai(196)